成都信用网-致力于打造高标准的信用征信体系,专业评估企业信用,公司注册,代理记账,公司注销等企业一站式服务平台!

网站公告: 单位信用评级需提供下列资料      1.单位三合一营工商局注册的业执照、机构在民政部门颁发的登记证书复印件、扫描件或照片;     2.单位近三年或最近一期的财务报表。

信用建设当前位置:首页 > 信用建设

社会诚信问题思考

作者:四川省信用网时间:2013/8/7 13:53:47阅读:3355次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社会上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诚信缺失现象。诚信缺失现象犹如毒瘤正在日益严重地侵蚀着我们国家和社会的肌体。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都离不开社会诚信这一重要保障。诚信缺失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诚信的含义及历史考察

诚信包含诚和信两个方面的内容要求。诚者,待人诚实,处世真实,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提倡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反对弄虚作假、隐瞒欺诈;信者,讲信用,守承诺,重信誉,信任他人也被他人信任。诚信者,诚实而守信也。诚信,作为道德规范,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和提倡。儒家以“诚”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范畴,认为“诚者,天地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孔子把“信”作为重要的治国之道之一,认为“信”还是朋友之间交往的重要准则,要求“敬事而信”,“谨而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认为“信则人任焉”,守信用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论语·阳货》)。孔子还把“信”比喻为大车车辕与车身相连接的关键,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无信不能行走(《论语·为政》)。后来的儒学家们发展和完善了孔孟的“诚”和“信”,他们将 “诚”视为“圣人之情”,是至静至灵寂然不动的“心”(精 神)(唐·李翱);将“诚”用以为至高无上的宇宙本体,认为“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北宋·周敦颐);甚至认为“诚”这一精神实体有化生万物的作用:“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中庸》)。认为“人无信不立”、“民无信不立”,守信乃君子所为,“言无常信”是小人所为,“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贞观政要·诚信》)。其他思想家也都十分重视诚信道德修养,对诚信思想有很多论述。荀子认为“诚信生神”;道教以“孝忠诚信”为天下大事,主张“言善信”,“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认为诚实是做人的根本,至诚可以收到感天动地、调和阴阳之效果,把诚信看作是实现天人合一的纽带、衡量历代兴衰治乱的尺度、教化民众自觉行善的律令。“万法皆空,一诚为实”。佛教认为,诚实是做人根本、修学之基,要求真语、实语、“不妄语”,认为欺心是要下地狱的。总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诚信始终作为一种“善德”为社会各阶层所推崇。近现代市场经济打破了传统的地域限制,使“熟人社会”进入到“陌生人的世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诚信规范从潜意识形态发展为显意识形态,并且日趋明朗和具体,成为调节社会关系的最基本最普遍的准则。在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国家对道德建设高度重视,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纲要》提出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明确把诚信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诚信作为公民的道德规范,既是对中国古代优秀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弘扬,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与公民、公民与社会之间的基础性的行为规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和谐社会环境中,诚信道德理应成为全体公民的立身之本、经商之宝、交友之道、为政之要。

诚与信是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两个方面。“诚”主要是指人本身的内在要求;而“信”则主要指人的外在表现,指人通过自我行为所获得的环境认同。如果说“诚”主要是属于道德范畴的话,“信”则更多地表现为实践的特征。“诚”是“信”的前提条件,无诚必然无信; “信”是“诚”的表现形式,守信自然诚实。诚信合二为一,成为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活动的正确要求。  

二、今日中国呼唤社会诚信

1、当今社会诚信缺失的表现  社会诚信主要包括个人诚信、企业诚信和政府诚信。社会诚信缺失大量地表现为不讲真话、不守信用、没有信誉、弄虚作假等。个人诚信缺失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说假话、假文凭、假证件、假发票、假彩票、考试作弊、偷逃税款、骗取保险、虚假广告、假球黑哨、假医假药等等,不一而足。据《人民日报》报道,我国近年来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屡禁不绝,在人们购买的书刊音像制品当中,盗版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据对北京、沈阳等地古玩文物市场调查,有些摊点摆放的全部为假货。

在经济活动中,企业不讲诚信的现象更为突出,主要表现:一是企业不守信用,恶意逃废银行债务。据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调查统计认定,截止2000年末,企业在五家国有商业银行共逃废债务本息为1851亿元;二是企业不讲信誉,相互之间拖欠货款。2001年,据有关部门对全国57469家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调查显示,属于拖欠的应收帐款约有5500亿元,其中时间在三年以上、事实上难以收回的约占24%;三是企业合同违约严重,利用合同进行欺诈。据工商部门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订立的合同有40亿份左右,但履约率很低,1990年以前的合同履约率是80%— 90%,1990年以后履约率只有50%左右,有些地区甚至只有30%左右。一些企业和个人利用合同进行诈骗,据公安部门统计,我国每年发生的合同诈骗犯罪达5万多起,诈骗金额达2000多亿元;四是企业财务信息严重失真。据财政部2000年底发布的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公告显示,在对159户企业的抽查中,90%以上的存在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虚假。2002年初,审计署公布的对1290户国有企业的审计结果显示,企业会计报表不能真实反映财务状况和成果的占6046%。一些上市公司隐瞒真相,发布虚假信息欺骗股民。据有关人士调查,上市公司中信息披露有虚假陈述的占13%;五是假冒伪劣盛行,制假贩假猖獗。近年来,假烟、假酒、假饮料、假奶粉、毒大米、毒猪肉、黑心棉、黑心月饼等肆虐市场,屡禁不绝。据《中国工商报》报道,仅2000年,工商管理系统就查处假冒伪劣案件2305万起,比上年增长9561%,全国共捣毁制假窝点561万个,是上年的4倍多。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因假冒伪劣造成的直接损失达2000亿元。

政府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一些地区和部门政策多变、不守承诺、随意性大、暗箱操作。据有关方面组织的对某省政府信用情况调查显示,认为目前政府形象“一般”和“差”的达到833%,只有625%的被调查者认为政府信用“好’;认为政府机关工作作风“好”的仅为21%,而认为“一般”和“差”的则分别占5664%和3147%还有一些干部特别是部分领导干部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不久前,中纪委、中组部巡视组组长任克礼发表文章,认为“现在的危险是滋生腐败和不讲真话”,提出要把“不讲真话”当作一个严重问题来解决。

2、社会诚信缺失的危害

首先,诚信缺失严重影响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从计划经济走上了市场经济之路。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法制和信用是市场经济的两大基石。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交往活动少、活动地域窄、生产规模小,基本是“熟人关系”,一般不会担心相互失信。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随着生产规模、市场范围、交往层次和交换频率的迅速扩大与增加,信用作为一切交易活动的基础,必然要求被人们认同和遵守。因为只有交易双方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承诺和践诺,才能使得双方无须付现即可获得商品、服务和货币,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而诚信的缺失,一方面造成交易主体不被对方信任,限制交易主体自身发展,另一方面为防范交易风险被迫增加交易成本,使得经济活动萎缩,经营效率低下甚至破产。最重要的是造成了社会信用链条的中断和损害,破坏了市场机制和市场经济规则。

其次,诚信缺失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假冒伪劣、坑蒙拐骗,造成无数个人身心伤害,多少家庭家破人亡,大量企业举步为艰;失信使经济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证,使得消费者对社会和政府失去信心信任;失信使一些人靠骗人暴富,也加剧了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导致人民群众对社会和政府产生强烈不满。

第三、诚信缺失败坏社会风气。社会诚信缺失造成人们之间互不信任相互提防,使得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变得更加困难,对他人的同情、关心和帮助也变得更加不易。更为严重的是,失信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使得许多诚实守信的人利益受到损害,认为“老实人吃亏”的思想占了主导,整个社会的道德风险加大,道德水平下降。

第四、诚信缺失严重影响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严重损害国家声誉。据统计,在国际贸易中我国现汇交易达到80%,信用交易方式仅占20%左右。落后的结算方式严重阻碍了贸易的扩大和企业的发展,也使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大大减弱。另外,由于我国一些企业和个人制假贩假,使得一些国家的企业和消费者对我国商品心存疑虑予以抵制,也极大地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世贸组织总干事穆尔曾尖锐地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从长远看,最缺乏的不是资金、技术和人才,而是信用以及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的机制。